首页 > 育儿知识 > 育儿指南 > 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

来源:育儿都    阅读: 2.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情绪引导

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

这里我们谈论到的情绪引导的对象是父母。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成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我们“情绪”的产生

在阐述“情绪引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绪”来自于人类“目的性逻辑思维”总结性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人们在参考已经存储的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后,在使用外部表现方式实现逻辑思维目的的过程中,与原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不对等的现象时,引起的逻辑思维不想自我修正和放弃的外部表现,这种逻辑思维外部表现就是所谓的感情。

既然如此,父母应该知道,只有关注某些事物的外部表现,才有可能编制自己的目的逻辑思维,也有可能出现感情的逻辑思维外部表现。感情引起的目的逻辑思维的外表现现象是感情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现象。

感情逻辑思维和可能形成的培养结果

我们知道,大人在逻辑思维的外部表现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平视性和仰视性的社会特性,这一特性使大人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流在这种表现状况的过程中形成感情逻辑思维,这种感情逻辑思维自然变成催化剂,绝对积极的总结性逻辑思维更强,时间也更长。

经常出现感情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给孩子带来最大的负面影响,或者负面影响,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被动成长,使孩子在信息的被动收集、储藏和交换中形成被动复制逻辑思维和被动编辑思维的状况,最终这种状况会导致孩子的逻辑形成不完整、逻辑思维的目的不平衡、逻辑思维的延伸性不平衡、逻辑思维的不足、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复合性不完整等。

“情绪引导”与诱发产生的原因

所谓“情绪引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发“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的客观事物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因为对孩子在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相对“复制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过分的关注,而这种“过分的关注”在成年人“俯视性”和“平视性”逻辑思维的作用下,会很容易自主而强烈的引发与之相应的“复合目的性逻辑思维”,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我们将形成这种情绪目的逻辑思维的过程称为情绪引导。

下午幼儿园门口,很多父母在门口等着接孩子,莉莉的母亲看到莉莉被老师带走了:

孩子:母亲!

妈妈:老师,你好!今天莉莉的表现怎么样?

老师:太好了。今天上午参加教育活动的时候,不认真听,和孩子们吵闹。但是没关系。我对莉莉说,老师相信莉莉一定能改正。莉莉的母亲,我接送其他孩子……。

妈妈:好吧,先忙!

老师:好!莉莉的母亲再见了!莉莉明天见!

莉莉:老师再见!

老师去后,莉莉被愤怒的母亲带到旁边:

妈妈:怎么做,老师上课时在想什么?你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扰乱教室的纪律?……。

备孕
怀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